我的好邻居刘哥邀我跟随茶叶专家李总,前往丁家寨瑶族小盘家吃杀猪饭,顺便寻访一下我向往很久、在易武茶叶界享有一席之地的丁家寨茶山。
下午,李总开车,带我们直接从景洪开往勐腊县易武镇的丁家寨,去李总的茶叶合作伙伴——小盘家,带我们去位于深山老林中的瑶族丁家寨走走。
李总的车好,轻车熟路开得飞快,一小段高速到勐仑,然后进入国道219,公路越来越小,路越来越弯,山越来越陡。到达易武镇,已经海拔1300多米了。从易武街上拐进一条小道,开始在山腰上行走,过了大漆树,就在山顶上盘旋。虽然麻黑、大漆树一带比易武海拔略低一些,但看起来就在山颠,路又小,会车都很难。这么快的速度,感觉李总车技好厉害!好在路旁盛开着的美丽樱花,分散了我们对路险的注意力。
到达丁家寨,在小盘家喝茶。小盘叫盘建平,看起来不过三十岁,是一个淳朴的瑶族汉子,话不多,为人热情,酒量也好。他有一个很帅的儿子,11岁,清瘦高个;一个漂亮的女儿七岁。他媳妇勤快能干,看她忙个不停,还不忘热情地招待我们。
小盘他们属瑶族,所有的人穿着都很朴素,大部分人穿着瑶族本民族的服饰——蓝色对襟衫。
蓝色衣服是用蓝绽染成的土布缝成的,土布就是他们瑶族自己纺织的布,门口还放着一台纺织土布的织布机,上面还有许多自己动手用棉花纺成的棉线,专门用来织土布的。
老年人的头帕比较美观,男女的头帕是不同样式。
我在停车的院子里拍摄了一张与瑶族老大爷的合影。
吃饭时,与酒桌上几个瑶族小伙子聊天,听他们讲故事:
他们称赞小盘能干,能吃苦耐劳,是寨子里致富的带头人。许多原始森林中远处的茶树,就是他去寻找到的。他家的丰厚收入与他的艰险付出是成正比的。
丁家寨是归属易武镇麻黑村管辖,所谓的丁家寨,有三个自然村寨(也就是村民小组):丁家寨瑶族上寨、丁家寨瑶族下寨;汉族丁家寨。小盘所属的寨子就是丁家寨瑶族上寨。
我看到他们瑶族人杀猪后用肉和豆腐混合,加进各种调味品与香料,用一台灌肠机将调制好的肉料压进小肠,做成的香肠,一挂挂地晾在笔杆上,待晒干后,即可食用。
他们告诉我一件2011年3月15日发生的”3.15事件”。
那是2011年春天的事情,在采茶季节前夕,另外一个叫瑶族寨的人,违背了瑶族人的习惯与约定,抢占了本来于丁家寨瑶族上寨位于自然保护区里的茶树。按照他们瑶族的习俗,只要是有人在茶树下砍了草或者在周边砍了树,就表明有人已经占有了这块地方的茶树,其他人只能去另外寻找茶树,不得再来这里占领。这次他们的行为,激怒了丁家寨瑶族上寨的寨民,导致两个寨子的瑶族汉子发生激烈地冲突,还伤了人。事情闹大了,勐腊县许多部门都来处理,连县委书记也来了。上面派武警进驻他们村半个月,严厉制止他们再进行闹事防止事态激化,那几日,寨民办什么事都有武警跟着,连他们寨民上厕所,都有人带枪跟着他们,防止闹事。
经政府调解与处理,处理了一些人,对有争议的茶树进行了裁决。所以至今丁家寨瑶族上寨的寨民还是耿耿于怀。
这是他们丁家寨瑶族上寨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情,他们认为瑶族人最讲信用,一旦是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对茶树进行了认领和占有,别人就不能再去抢占,如果破坏规矩,就有可能导致双方拼命。
易武山里的茶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古人种下的,后来这些古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有人考究,这些优质茶园最早居住的是布朗族和回族。布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比较早栽种茶树的民族,当时就在易武茶区的深山老林中种植了连片茶园。后来布朗族离开了这里,这些茶园被从广西迁徙而来的瑶族接管。瑶族接管后砍掉了茶树,改种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再后来瑶族也搬到了生活更为方便的村寨(毕竟长年生活在连路都没有的深山老林,小孩上学和与界联系都很不方便,茶叶运输出来就更困难),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已经荒废了的地方的茶树又从根部发了芽,并长成了茶树,成了现在的抢手货。
这片山区的瑶族人,从市场上闻到了普洱茶价格正在快速上涨的信息,勤快的人就带着干粮,独自踏进深山,找到了这些已经快变成野生的茶树。按照他们瑶族人的规矩,在茶树周边和树下砍草和砍树,就表明此茶树已经归属他所占有,其他人不会再去侵占。
那些茶树长在热带雨林的生态里面,没有污染、没有人为破坏,更没有农药与化肥。它们与雨林里的其他树种一块自然生长。它们有的很高,有的很细长。丁家寨的这些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弯弓”、“白茶园”和“凤凰窝”这一带。
他们当地瑶族人清代以后祖辈就在这里采摘茶叶,有些土地就是归他们所有,后来很多村民搬迁出去后,那此荒芜的土地上的茶树,后来虽然划给了自然保护区,茶树就成了受保护的树木之一,但保护区又没有给农民任何补偿,瑶族农民仍然每年在采茶的季节去采摘茶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无法制止。好在茶叶是每年会发芽的树,采摘茶叶不会对森林产生破坏。于是,就形成了没合法的手续,茶农各自占有的现状。
茶园土壤以红壤、赤壤土为主,PH值介于4.5—6.5之间,酸性土壤与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优质茶树的养成,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度,年平均气温在17度左右,年降水量2100毫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茶树的纯天然生长的自然条件。
这里的茶被追求好茶的发烧友追捧,一公斤好茶要卖到四、五千元,还供不应求。他们只卖熟客,因为他们要考虑资金回笼的快速。也有人用现金当场购买来取得当地的好茶。
白茶园位于易武麻黑村丁家寨附近,由丁家寨瑶族上、下寨占有并管理着。白茶园与弯弓隔着弯弓山脉下的弯弓河,弯弓原有个寨子,现也已经荒废。边上不远就是凤凰窝。
白茶园、弯弓和凤凰窝都是生态非常好的地方,由于瑶族村寨都搬迁出来了,现在那些地方人迹罕至,那些栽种的,后来快变成野生的茶树,艰难地生长在原始森林中。
白茶园生长土地土质层薄,岩石风化裸露,土地并不肥沃,导致这里的产量更加少。
由于丁家寨几个茶园的茶树都生长在原始森林中间,没有被矮化过,所以都是细长挺拔,植被覆盖率高,茶树受日照少,茶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茶叶的嫩性也较好,树生长分散,茶品质好,口感厚实,苦涩味较淡,回甘很快。,同时茶树受漫射光的作用,内含物质丰富,口感层次变化多、韵味足。
丁家寨附近的三个古树茶园,坡陡山高,采摘十分困难,要非常讲究采摘技术与体力,一天下来采摘不了几公斤。茶园气候湿润,云雾缭绕,茶园被原始森林环抱,生态环境是独一无二。
白茶园的茶味道韵味悠长,以大茶树为主,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由于古树产量本身就少,加上一些茶商垄断,近年白茶园的古树茶很受茶友的追捧,在市场上几乎是一茶难求,价格是一路走高。
十年前他们很穷,现在各家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多的甚至有上百万元。家家都在盖新房子。在寨子里,还是可以看到原来剩下的老房子,是很破旧的木楼。
他们的瑶族话还是能听懂一些。比如敬酒,就是六个酒字连起来喊,酒、酒、酒酒酒、酒!(酒发diou“丢”音)或者喊:喝、喝、喝喝喝、喝!(发he“黑”音),与普通话还是有点相似,不似傣族话,一句也听不懂。
他们瑶族村寨分散,小孩上学要到很远的村委会所在地去,小孩四五岁就寄宿幼儿园读书,因此小孩独立能力强,懂事也特别早。
餐后我与刘哥去丁家寨瑶族下寨散步。刘哥也是喜欢茶、很懂茶的,他为人豪爽、热情待人,有许多茶山的朋友,他自己也收藏了许多好茶,还有的是普洱茶中的顶级货。
散步时见到路边山坡上的茶园有人进行翻草,为了使茶树长得更好,冬季在茶园进行翻土,将草埋进土里。
下寨比上寨要低几十米,山上空气新鲜,晚霞也不错,我们在一家茶厂的院子里拍摄到漂亮的日落。
回到小盘家,李总泡了小盘他们最好的茶给我们喝,说是古树单株。味道确实好,感觉到喉咙滋润,茶味淳和、舌尖回甘快,还带一种蜜香味。茶底也非常漂亮。
李总对茶很内行,讲到丁家寨的茶,他能说上几十分钟不停,他十年前就独自一人来到丁家寨,当年非常辛苦。我真佩服他的胆识与勇气。凡能拥有好茶的人,必然尝尽各种苦头,苦尽甘来,好日子乃会长久不衰。从他这里我学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茶叶知识、茶山传说与少数民族趣闻,目睹了茶农对他的尊敬与喜欢。
李总告诉我们,说现在是瑶族人最清闲的日子,过年后再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要开始忙碌了。春茶采摘,做成茶叶上市,他们全年90%的收入,就靠这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取得。
八点我们三人离开丁家寨,回景洪,我开车,出门时,不小心将李总的车刮了,心里充满歉意。
回去的路由我开,因不熟悉车况,开始开得快,自己都觉得很危险,因为车头下面就是悬崖,加上弯道多,有时转不过来。刘哥提醒我慢点,再慢点。我们深夜一直在悬崖和山顶上开,路很小,好在车好,开起来灵巧,一路几乎没有会车,倒也没有发生风险,三个小时顺利到达景洪。
资料: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季雨林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全镇拥有古茶树主要集中分布于麻黑、易武两个村委会的各个老茶山。
代表性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茶王树、铜箐河洒代大茶树、刮风寨大茶树等。古茶树特点为:茶树分枝密,叶均水平着生;分枝级数较多,最多达四级;叶形多为长椭圆形,叶茎楔型,叶长叶宽脉对;色泽为绿或深绿色。
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优茶而著名。据茶叶质量检测数据表明,这里古树茶叶品质优良的主要因素是:
1.植被保护较完整,生态环境平衡,大气无任何污染,古茶树、古茶园四周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养分充足,极有利于茶树的自然生长。
2.气候湿热,光、热、水、土自然条件优越,使这里的古茶树常年生机盎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年可发多轮多次,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
3.内含物丰富,在相同条件下测试,易武古茶园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这个茶区干毛茶总产量300吨以上,其中古茶园干毛茶产量百余吨:主要加工"七子饼"普洱茶、紧压砖茶、绿茶。按照传统工艺加工的普洱茶,保持了传统普洱茶的外型和品质,享誉国内外。
易武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6-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6%以上,腐殖质厚5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