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紫陶 >   正文

谭知凡,建水紫陶四老之一

谭知凡,男,建水县人,1950年2月出生,1973年进入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工作就与紫陶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在从事美术绘画的同时潜心于工艺美术陶的制作研究。在已故老艺人向福功的艺术熏陶下,在不断的探索和进取中于1984——1986年到云南艺术学院进行了艺术深造,其思想和艺术造诣日渐成熟,在残贴、断卷的传统工艺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探索出了阴刻、阳刻一次性完成的新工艺流程,提高了工效,创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与本厂的老师傅何炎华等同志一道大搞生产工艺改革和技术创新,共同首创了紫陶作品制作上的空心刀雕刻工艺,使工作效率猛增至原来的五倍,这一历史性的贡献大大促进了工艺美术陶厂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1978年,受全厂和全县各族人民的重托,光荣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更新改造工程”中“大花缸”的制作任务并圆满完成。使建水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记载入首都史册。

1983年作品《半币壶》、《残贴笔筒》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并被列为珍藏品。

1988年作品《陶艺文具》在省日用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中荣获省轻工厅颁发的“创作设计优秀奖”。同年12月由云南省轻工厅、云南省人事厅评定为“助理工艺美术师”。

1993年2月当选为建水县第六届政协委员。同年6月,经省轻工厅考核评审,被评为“工艺美术师”。

1995年,在本县的旅游产品开发活动中,其作品荣获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创作设计一等奖”。

2003年,被红河州文化局、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红河州名族民间优秀美术艺人。”

2007年8月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2007年10月紫陶《扁天球瓶》获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奖。同年12月送云南省首届“工美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2009年作品《华夏永联》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铜奖。

2011年8月作品《般若樽》获云南省第五届工美杯金奖。同年12月,被评为云南省第四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

2013年10月,紫陶作品《六方小方瓶》收藏于李国桢纪念馆。

40余年来,为发展紫陶工艺艰苦探索,无怨无悔,在雕刻、绘画、书法、设计、造型等方面均有了很深的艺术功底,并抱定了为发展紫陶工艺而奋斗终生的决心。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建水工艺美术陶承先启后的继承人。

初次见到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谭知凡,便记忆深刻。这位出生于1950年的建水汉子身材不高,留着"浓密的大络腮胡,满脸谦和的笑,深灰色衣裤和黑布鞋沾满黄土。这满身的“泥巴味”,使采访变得轻松惬意。他的作品,获得过国内各类艺术奖项的许多荣誉。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泥巴匠”。

建水,一座拥有1200年历史的滇南古城,素有文化名邦美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亲是教书先生的谭知凡自幼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1973年,他通过招工进入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由于有书画特长,谭知凡被分到美术组,带他的师傅正是后来被称为建水紫陶之父的制陶名师向逢春之子--向福功。

能把自己的特长、兴趣运用到工作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工作后,谭知凡发现,陶器上允许作画的种类很少,仅有梅、兰、竹、菊四种。这正是他擅长的。但在陶器上作画,与在纸上画画大为不同,为了让他尽快上手,师傅教了一个办法:用一块玻璃压在黑布上,自己调制一碗白色泥浆,先在玻璃上练画,画完用抹布一擦,反复使用。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谭知凡一边练画,一边在废陶器上实践。整整大半年,当他用完一小池子的白泥浆后,才逐渐开始掌握在缸、瓶、罐、汽锅等各种球状陶器上布局作画的窍门。

那年年底,厂里接到了一个出口大订单,为完成那批汽锅、花瓶上的梅兰竹菊装饰图,谭知凡每天要画八九个小时。有一天,画好梅花之后,心情大好的他又在后面画了一只小鸟,到了刻填工序,填刻师傅一看,二话不说就去找领导:“你看看,这是个什么东西,鸡不鸡、鸟不鸟。”在那个年代,超出范围的事情是不能做的。领导过来发了一通火:“这是政治任务,你画公鸡,难道想把尾巴翘到天上去,画螃蟹,难道你还要横着走呀。”从此,谭知凡老老实实画梅、兰、竹、菊。

“画得多了,梅兰竹菊的形象就刻在了心里。”谭知凡说,随着陶器生产量越来越越大,画得越来越多,谭知凡开始应接不暇。为了解决用笔刻画速度慢的问题,他在老师和工友们的共同启发下,改良了一个实用的小技巧:从罐头上剪下一条铁皮,制作成梅兰竹菊的特殊形态,再用铁丝绑成一个锥型,做成一把“刻刀”,这把特殊的刀,只要使顺手了,只需手腕轻轻一转,平刀、立刀、中锋、细线、侧锋,在各种刀法的信手捏来间,竹叶、花瓣的形态立刻便显了出来。而且,以刀代笔刻之后,省了一道填泥工序。据悉,这个创造性的技术革新,被当地制陶匠人们沿用至今。

艺术箴言:对工艺美术陶的探究永不停止,每一点收获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除了高超的“梅兰竹菊”陶器画作,谭知凡还深谙“残贴”制作。“残贴”是如今建水紫陶最具艺术技巧的产品形态,传承人正是谭知凡。走进谭知凡设在自家小楼里的作品展览室,他最喜爱,摆设最多的也是自己制作的“残贴”作品。而且,早在1983年,他的作品《残贴笔筒》就在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后被列为了国家工艺美术馆的珍藏品。

谭知凡说,古时,有一位建水文人先生在庭院里挥笔泼墨,一阵风吹来,宣纸散落一地,先生弯腰捡纸,发现那些一张压着一张的宣纸露出来的一个个局部叠加在一起后,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残缺美。于是,先生取一书法,截其中一块,镌刻到了陶器上,却意外得到了一种看似残迹,却给人无限遐想的意蕴美。从此,“残贴”成为建水紫陶最特别的艺术形态,制作核心技术一直秘而不宣。

谭知凡的恩师向福功,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残贴手艺,不但熟谙做残贴之道,还十分开明,希望能将这种艺术形态发扬光大。于是,谭知凡早年就跟着恩师学习残贴制作。但每当问起师傅关键技术时,师傅总说:“你先去挑泥巴。”

于是,谭知凡又多了一项工作:挑土工。那时,建水城外有座满目疮痍的土山,由于经年累月的取土烧陶,早已不见半棵树木。土山向阳坡、背阴坡,南坡北坡的土色截然不同,分别有白黄紫黑蓝5色,是上乘的制陶用料。

在师傅授意下,年轻力壮的谭知凡挑着竹子编的土框,几年间走遍了山里每一条沟沟,每一道坎坎,四处去挑土,一边挑一边琢磨各种土质的差异。随着扁担越磨越光滑,谭知凡对泥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山里那个位置的土细腻,那个区域的土颗粒大,适合做哪一类的器皿,他都了然于胸。

几年后,师傅才告诉他:残贴制作最核心的秘密就是泥料的选择和配比。泥料做得越细,配比越好,收缩率越大,残片的可塑性也越高。他这才明白,师傅让他挑了几年土,就是要让他从实践中“挑出”残贴制作的泥料选配这个“秘籍”。也从这时起,他深深地迷上了紫陶制作这门“泥巴匠”工作。

沧海桑田,多年过去了,厂子经历了倒闭,撤销,重组等一系列改革和变故。当年一同进厂的50多名工友,早已走的走、散的散,谭知凡却始终坚持了下来,直到2005年退休。退休后,他一门心思钻进了残贴的制作和创新中,使得制作技艺更加炉火纯青。一个器皿上,别人只能做一两个残贴,他可以制作出四五个块面,还可以加上大量填刻。别人只能做出一幅画的两三个局部,他却能通过特殊的泥料配比,将各个局部显示在一个瓶上,产生了极高技术价值……2007年他的残贴作品《扁天球瓶》获“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奖,同年又获得云南省首届“工美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作品《华夏永联》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铜奖;2011年8月作品《般若樽》获云南省第五届工美杯金奖;2014年作品《无相尊》获全国百花杯金奖

关键字:
为您推荐
  • 三分钟了解古树茶山,带你走进勐库西半山豆腐寨
    三分钟了解古树茶山,带你走进勐库西半山豆腐寨
    2019-08-30
    豆腐寨地理位置 豆腐寨在公弄一带是地势较低的寨子,住上走还有五家村和三家村,五家村地势比豆腐寨高,海拨接近1800米,而它上面还有三家村,相距1公里路,三家村是双江、勐库
  • 茶山箐古树茶,被世界遗忘的茶园一角
    茶山箐古树茶,被世界遗忘的茶园一角
    2019-11-19
    茶山箐海拔15002000米,年均气温1520℃。平均茶龄在250年以上。地处偏僻,生态环境无污染,散落着古树茶一千余亩。 镇沅田坝茶山箐古树茶是现今少有的老茶树了,在这偏僻的小山区、
  • 2017广别老寨古树生茶品尝评测报告
    2017广别老寨古树生茶品尝评测报告
    2020-08-10
    2017广别老寨古树生茶品尝评测报告 一、2017广别老寨古树生茶信息: 生产许可证编号:SC11453011103628 产品标准号:GB/T22111-2008 厂名:昆明兴茶茶叶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厂址:云南省昆明经开
  • 2022春大黑山古树
    2022春大黑山古树
    2023-07-10
    大黑山与大黑树林 1、倚邦大黑山和大黑树林/大黑森林是两个地方,茶之风味也截然不同。 2、大黑山的茶,纯料古树4500的鲜叶,估计成品要2万了。大黑树林4500到8000不等。 3、大黑山
  • 说忙肺古树茶—如粮食般丰厚的茶
    说忙肺古树茶—如粮食般丰厚的茶
    2022-10-05
    忙肺茶如粮食般丰厚,滋味浓郁,久存果甜迷人,深受普洱茶爱好者喜爱。 今日就说说忙肺: 忙肺在哪里? 忙肺村(傣语意为:河谷间的山岭)位于临沧永德县勐板乡(傣语为流水环
  • 三分钟了解古树茶山,带你走进西蒙佛殿山
    三分钟了解古树茶山,带你走进西蒙佛殿山
    2019-08-29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块我国唯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袭击的植物群落分布区域,这里山高谷深,是地球上山茶科植物分布的中心地带之一,孕育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茶树,形成景迈
  • 易武铜箐河普洱茶介绍,铜箐河古树茶口感特点
    易武铜箐河普洱茶介绍,铜箐河古树茶口感特点
    2019-09-23
    铜箐河名气 铜箐河(同庆河)产茶量不高,外界知晓不多。但其名气在爱茶圈子中极大,由于同庆河产量低且不易得到,纯正的同庆河水古树茶可谓浑然天成,重苦涩轻,回甘圣经好,
  • 隐匿于南糯山深处的明珠——普洱茶新贵拔玛
    隐匿于南糯山深处的明珠——普洱茶新贵拔玛
    2023-11-27
    拔玛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的大山深处。严格地说,这里原本归属于石头老寨,之所以以拔玛为名,据当地老人说,是因为南糯山许多村寨的名字,都与茶山有关。而拔玛在
Copyright © 2017-2019 古茶居 www.guchaju.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1600351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