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昭显,鸿飞留痕。蒋蓉(1919-2008),紫砂行业著名的“七大老艺人”之一,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作品,出神入化,熔古铸今,自成一派,堪称当代紫砂花器艺术的开山人物。
蒋蓉大师的一生为宜兴紫砂的传承发展、为紫砂文化的弘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蒋蓉之艺,具有鲜明的个性:纯朴、纯净、含蓄,器如其人,人如其器,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更有新颖的时代精神。
著名陶瓷设计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先生如是评价蒋蓉作品及其为人:“自然清雅,蕴艺术真谛。平易近人,显大师风范。”
紫砂世家,耳濡目染
蒋蓉十一岁时就开始了紫砂生涯,稚嫩的肩膀挑起为父母分担、为家庭分忧的重担。自她会走路就天天在自家的作坊里玩着紫砂泥,看着年老的祖父、正值青壮年的伯父和父母在拍打成型捏塑着紫砂泥,耳濡目染着那份成型过程中的神奇。浸润在紫砂的氛围里她感到有趣,还时常伸出小手捏一把堆在泥凳角上扦割刮下来的紫砂泥,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鼓捣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紫砂的熏陶下,她爱上了紫砂,后来以自己的一辈子用来与紫砂结缘。
父母的技艺传授
蒋鸿泉、周秀宝夫妇既是蒋蓉的父母,又是她从事紫砂的启蒙师傅。十一岁的蒋蓉正式开始了从打泥条、拍打、镶接、捏塑成型的正规学艺经历。蒋家是做花器的紫砂世家,父母还重点教给了她从祖上传下来的花器捏塑成型的绝活。不久,她的第一件作品“松鼠葡萄水注”诞生了,其形态犹如刚摘下来的一大串葡萄,又如一只大松鼠半个脸躲在葡萄叶下紧紧抱着葡萄不放。父母见了,发现女儿观察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能力极强,作品形态可掬、工艺到位,很是欣慰。
伯父的技艺传授
蒋蓉的第二任师傅是伯父蒋燕亭,他是清末民初的宜兴紫砂名家,性格活跃、善于交结、技艺高超,尤擅仿作壶器,二十世纪初即在上海为古董商仿作,亦为上海铁画轩陶器行制壶。陶刻高手、铁画轩老板戴国宝早就看上蒋家的手艺,和蒋蓉祖父蒋祥元合股经营,蒋燕亭是铁画轩的合作者,为铁画轩供应了许多素坯。
蒋蓉二十岁那年,经伯父引荐也来到上海加盟铁画轩参加仿古制作。这一阶段,伯父既是长辈,又是师傅,向她传授了许多仿古制作的技艺,尤其是花塑器的所有绝活。
上海求学,伯父病逝
到了上海,在亭子间里,她白天跟着伯父学习制壶技艺,晚上如饥似渴地翻阅《壶艺集锦》,从中汲取营养。有了名作的启迪,又有伯父的传带,通过“十年寒窗”的磨炼,蒋蓉的技艺突飞猛进。她的作品也被盖上了明万历年间“鹤村”的印章,被老板充作“古董”出售。
长期战乱使时局越来越艰难,不少工厂企业倒闭,紫砂生意难以维持。上海待不下去了,伯父带她回到乡下,但乡下情况也是如此。原来十分兴隆的窑场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龙窑倒塌,厂房破坏,生意萧条。靠做坯无法维持生活,工人们不得不到山里打柴、挑米,苦度光阴。
由于生活窘迫,身怀制壶绝技的蒋燕亭终于卧床不起了!临咽气前,他把蒋蓉叫到床前,喘息着说:“你以后不要再做坯了,没出息的……”
面对着伯父的遗体,蒋蓉痛哭失声,她为伯父的一生忿忿不平!伯父做坯,名曰“仿古”,实际上大多是自己的创作。凭他的技艺,已经超过了前辈,可是做了一辈子壶,却没有一件作品能刻上自己的真实姓名,最后竟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蒋蓉觉得自己和伯父一样,是埋没在淤泥深处的一段藕节。她发了狠劲:我还要做坯,而且一定要打出自己的名字!
1955年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新中国的成立使濒临绝境的紫砂工艺枯木逢春。1955年春,党和政府把分散的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蒋蓉也入了社,从此如鱼得水。新中国,新世界,为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
上世纪50年代,蒋蓉与徒弟们在一起
前面(右起):蒋蓉、高丽君。后面(右起):汪寅仙、董洪芬、鲍赛芬、束凤英、朱丽君、鲍月兔
荷池里,荷叶田田,荷花摇曳,香气沁人。那绰约的风姿,高洁的品格,吸引着蒋蓉。倘若以此为题材,做一套荷花茶具,该多美啊!
于是她开始了精心的设计:用盛开的荷花做壶身,圆鼓鼓的莲蓬作壶盖。才出水的嫩叶卷起刚好是壶嘴的造型,荷梗呢,可弯作壶把。壶盖上缺个“的子”,这“的子”用什么做呢?日思夜想,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造型。
一天,她正在荷塘边静思默想,忽听得“扑通”一声!循声望去,是一只青蛙。蒋蓉顿时眼前一亮,对,就用青蛙做“的子”!莲蓬壶盖上伏一只小青蛙,多有情趣!
于是,她采来荷花,捉来青蛙,养在泥凳边的玻璃瓶里……茶具做好了,一套荷花型的杯子,簇拥着一把荷花壶。米黄的底色,朱红的花、脉,墨绿的莲蓬,青青的荷叶、荷梗,碧玉般的青蛙,还有充作壶脚的红菱,白藕,那色彩,清新明丽;那造型,自然天成。莲蓬内,颗颗胖乎乎的莲子还能活动,真是逗人喜爱。面对着这套茶具,只觉一股荷塘清气扑面而来,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这套茶具,在县创新作品评比中获一等奖。蒋蓉这段被埋在淤泥里多年的藕节,终于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抽枝长叶了。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蒋蓉出席了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名字上了报纸。芙蓉出水,亭亭玉立,引来多少赞叹!
1957年,蒋蓉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文革时期,“纸上练兵”
1958年,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厂。蒋蓉更加醉心于新品的创制。可是,正当是施展艺术才华的黄金时代,“文革”开始了,把她从艺海中抛上了荒岛。一夜之间,陈列室里的紫艺精品,统统都在砸烂之列。高档产品不准生产,传统的紫砂工艺厂生产起与紫砂工艺毫无关系的白泥啤酒杯来。紫砂艺人们创作的权利被剥夺,人的尊严被践踏。
每当夜深人静之际,蒋蓉伴着孤灯,独自咀嚼痛苦和屈辱。泪眼模糊之中,眼前反复出现的是那些被砸成碎片的紫砂珍品。尽管它们不会开口说话,可是,满地的残片默默地向苍天控诉着,控诉着这践踏艺术、摧残文明的野蛮行径!
蒋蓉愤慨之余,感到理想与希望也被砸碎了!她想到过死,但又想自己从没有做过亏心事,为什么要不明不白地去死!世道总不会一直这样下去,荷花摧折了,可水底淤泥中藕还在,只要时机一到,就能重新萌发,从深水中脱颖而出!
她白天被罚去扫厕所,晚上在寝室里偷偷搞设计;拿不到泥料,不能来真的,就来个“纸上练兵”,也能过过创作瘾。她在纸上画呀,改呀;改呀,画呀。枯桩新枝,花果藤蔓,鱼虫鸟兽,幻化成一件件紫砂工艺品的精美造型。每当其时,什么凌辱、痛苦、饥寒、伤痕,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她和画,画和她……心底的火山,期待有朝一日能喷发,带着冲天的光和热。
1972年恢复生产,重回泥凳
1972年,一股清风吹遍全国各地,通过整顿,紫砂工艺恢复了原来的生产特色,实行技术归队。重新回到创作的天地里,重新坐到泥凳旁,她激动得双手微微发颤。为了追回失落的年华,她以加倍的热情努力工作,在紫砂艺海中上下求索,把新生的激情,美好的祝愿,倾注进一件又一件紫砂新品中。
1974年6月,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第一成型车间三二班合影,第二排右一为蒋蓉大师
1978年,成首批工艺师
1978年,蒋蓉被调进厂里的紫砂工艺研究室,专门研究和制作高档紫砂工艺品。就在这一年,她与朱可心、顾景舟三人,被省里首批任命为工艺师。上级的关怀与尊重,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往往从大清早到夜深沉,她都沉浸在创作的亢奋之中。拍、旋、刮、捏,五色紫砂泥在她灵巧的双手中,是那么乖巧听话,随着她的心意变幻着,成为富有灵性的各种工艺造型。
1989年4月,蒋蓉被省里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件件获奖证书,一本本画册,一张张报纸,介绍着蒋蓉和她的作品。中南海的紫光阁,伦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艾伯特博物馆,香港的茶具文物馆里,她的作品引人瞩目。蒋蓉的名字,随着她的作品越过重洋,远播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等,这株曾被风雨吹折的芙蓉重新出水以后,更加光彩照人了!
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论文《师法造化,博采众长——浅谈花货造型的创作》,她认认真真,虚心求教,数易其稿,终于把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化作文字,在1992年首次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1993年,蒋蓉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人们祝贺她,她却淡然一笑,说:“大师这称号,不过是个虚名罢了,谁也不能靠虚名混一辈子。做出好东西,才是真家伙!”
蒋蓉这一生都与紫砂为伴,纵观蒋蓉的作品,即使到了晚年,她的作品也散发着童心和稚气。我想,她必然是一个认真地对待生活的人,这样的紫砂大师,让人亲近亦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