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家不愿用好的原料去发酵,一个熟普堆子起堆量都是用吨做单位,成吨的好原料如果发酵坏了,损失巨大,但同时用古树春料发酵出来的熟普,在茶汤厚度与口感层次上比用一般台地原料发酵的熟普优势明显,后期有人试验用竹筐小堆发酵,降低原料风险,这条路能否走通,还需时间观察。
第二,从现代熟茶工艺成功诞生的1973年算起,四十多年过去了,对熟普的发酵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熟普大堆发酵是个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发酵的场地、毛料如何堆放、洒水量、水的酸碱度、发酵场地的微生物群落、翻堆的节奏、开沟散热的时机、发酵的周期,这些对最终发酵出来的熟普起作用的变量可以写很长,一长串的顿号,看看你都会觉得这件事不容易。发酵轻了,容易各种杂味以及苦底,发酵重了,比如发到九成,茶底碳化,回甘消失,也没有后期的转化空间。
发酵阶段的本质:糖化和转化
那为什么要翻堆呢?因为茶叶发酵是固定,翻堆才能使发酵均匀嘛!
发酵结果的转化率:透
如何理解熟茶工艺呢?不论什么技术,不管是大堆、小堆、离地、落地、接菌种,关键是要「透」。这就好比蒸馒头发面。酵母要有足够的糖出现才能工作,面和葡萄酒本身的糖就足够,而普洱茶的发酵,前期需要其他菌群把茶里的糖分解出来才行。随便添加,环境不对,菌群便不易存活,关键还是要引导发酵环境——让你需要的微生物有好的「场」。也许未来普洱茶还有更多的可能,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工具,关键是把茶发「透」。发透的茶,就像发透的馒头一样松软可口呀~
大堆发酵和小堆发酵有什么区别
大堆子发酵的特点:大堆子发酵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起温快、温度高、热量足、保温效果好、单位发酵周期长、翻堆间隔可以到7-9天。就好比一间教室进来100个人和1000个人的区别,显然大堆子比小堆子更能提高更多的热量,而热能促使发酵叶产生多种物质的化学变化,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且能提高微生物分泌酶的活性,促进反应,大堆子因此发酵剧烈,转化迅速,往往可以偏重发酵。另外大堆子的高温反应可以抑制有害杂菌的生长,负面效应是堆子容易发酵过度,部分碳化、黑条难以避免。
小堆子则相反,起温慢,热量不足,保温效果不太好,单位发酵周期短,一般5-6天翻堆一次,但是总的发酵时间却很长。温度低反应过于缓慢,发的偏轻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有的企业对堆子又捂又闷,茶叶潮水后用口袋装进去发酵,导致堆子杂味异味很重,长久散不掉。不过现在这一现象已经得到逐步改善,离地、几个小堆子拼接起来的发酵,离地封闭式发酵就是一些很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