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居茶学院课堂系列之南糯山
南糯山的茶,以“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闻名,茶汤汤色金黄,明亮,汤质较饱满,入口微苦涩,落口感觉柔顺,苦而透灵,涩而不诲,苦而后甘,甜是柔润的甜,回甘较为悠长,生津明显,香气内敛,蜜香细腻,带着淡淡花香,柔美而又不失野性,但有着山野独特的韵味,喉咙清新舒适,喉韵深远绵长,细腻中带着甜润。前期表现注定其后期转化将会非常的不错,口感和香气非常的纯粹。茶性醇和,口感清甜柔和,香气高扬稳重。南糯山茶以淡淡的蜜香、柔顺的口感、悠长的回甘征服天下茶人。
南糯山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南糯山茶区位于东经100°31’-100°39’,北纬21°-22°01’之间,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C,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南糯山相关历史
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据传说有一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让土司吃的十分喜欢,于是要求哈尼族每年要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不服水土,生了眼病,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而也有人称为孔明山。诸葛亮征南中是没有到达滇南的,诸葛亮种植茶树只是一种愿望,一种传说。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爱伲人继承;根据当地爱伲人的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约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南糯山少数民族
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哈尼族人最早定居于南糯山的多依寨,随着后代繁衍、人口增加从多依寨中又分出了石头老寨、石头新寨等。
南糯山茶区介绍
南糯山古茶园面积位居勐海榜首!1938年思普企业局在南糯山建立茶叶实验场,白孟愚先生所组织栽种的茶区,几乎成了南糯山现代茶园的开端,如今这些茶树依旧茂密的生长着,有的主杆已经有碗口粗了。由于有着南糯茶厂的基础,自新中国以来,南糯山一直是勐海县重点发展茶叶的片区,从1955年开始对老茶园进行修改更是提高了亩产量。南糯山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石头老寨、拔玛、石头新寨,多依寨,姑娘寨,丫口老寨,向阳寨等哈尼族山寨。半坡老寨海拔有1600米左右,半坡老寨是南糯山最具代表性的寨子,拥有古茶园最多,800年树龄的古茶树也位于半坡老寨,半坡老寨是位于南糯山中部的寨子。
南糯山树龄面积
南糯山被称为茶树王的栽培古茶树,基部径围达1.38米,树龄800多年,可惜在1994年死去。在茶树王旁2米左右的地方,现还存活着一株干径超过20厘米的大茶树,据说是茶树王的儿子。
后来人们在半坡寨古茶园中新命名了一棵茶王树。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20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南糯山古树茶属乔木大叶种南糯山古树茶属,基本特征是条索较长较紧结,叶片肥厚。
汤色金黄,明亮、通透;香气高雅,带有花香和蜜香,糯香纯正,不高扬、不暗沉,自然而然,山野气韵较好;汤质饱满,水路内敛细腻,不张扬,苦弱、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回甘较快且持久回甘润喉,两颊生津一流;被誉为普洱茶当中的小家碧玉,清丽可人;耐泡程度也是很优秀。是形成“勐海味”的重要基础。
南糯山古树茶适合人群
古茶居推荐,南糯山古树茶适合不太喜欢苦重但能接受涩持续、喜欢清新口感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