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蛮砖的茶
有特殊的情结
常常念着某一年某一天特别好喝的蛮砖
然后每次上山
都不断的在山里找寻那种我没喝过回忆里的味道
蛮砖:东接易武,北连倚邦
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清代有茶园万亩以上
在清代已有较高评价
《本草纲目拾遗》和《滇海虞衡志》中
都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亦有“易武七子饼一半出自蛮砖”的说法

而让我着迷的蛮砖瓦竜
则是自己倾心于它那无出其右的品质
一如它孕育了世界茶文化史而又几千年隐身于滇土的操守
瓦竜茶以其隐身滇土的操守静静地守着乔木叶种的沉稳以百年树龄的根植养出其一身静气它渗透在每一次我们破除尘封的茶汤里也渗透到每一个鉴茶人的日常中

瓦竜虽好但现实中瓦竜既有连片直立生长生态环境最好也是古六茶山里面积最广的古茶园
可同样在这些古茶园之外你从瓦竜旧家的那一条路走你会发现左边是原始森林状态的古茶园而右边是橡胶地据说多年前种植了大约有3000来亩橡胶林由于现在胶价下跌早已无人打理弃之荒废不管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旁有橡胶林的茶山做茶的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那么舒服市场的表现也如同我们的感觉橡胶林里的茶或橡胶林旁边的茶价格通常都会低很多
瓦竜区域的茶大致分为:大箐、团包地、三岔箐、石门坎、岩峰山、老板凳、梨苦地、橡胶地、旧家、落水等十个区域
其中最出名的要算国有林三岔箐的茶但三岔箐的周边其实依然有橡胶地真正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仅仅只有极少部分还有这部分从实际的茶树来说产量真心不大仅仅只有数百公斤的量

福虎临门“瓦竜”高杆茶茶菁源于茂密的原始森林从中分布着古六山罕见的乔木古树树高6—10米周围鸟语花香,杂树丛生
从生态环境来说近似于早期年间的弯弓和薄荷塘茶区但树龄之大茶树之高、之多则又远在白茶园、弯弓、薄荷塘之上

瓦竜的茶是出名的好也是出名的理不清
它同时拥有小叶种、中叶种、大叶种三种不同类型的茶以及四块分别倚山傍水的茶地地形、茶种、滋味都各不相同
而我痴迷于瓦竜茶并非香气,而是它的厚度
福虎临门瓦竜茶底很厚汤感略带苦底森林气息浑厚突显并且糯感十足,喉韵持久给人一种踏实放心的感觉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瓦竜茶都是好茶瓦竜茶的复杂性同样是所有茶区里最为复杂的